近几年,市场环境多变,基金市场整体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基金经理的管理增加了不少压力,而注册制的全面实行,则对基金公司投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再叠加可能会出现的宏观环境复杂化、市场波动变大等因素,基金经理如果继续在单一策略下投资单一类别资产,或将难以获得高于市场水平的收益率。
在这种条件下,不少基金公司寻求更具弹性、更抗风险、更积极主动和更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有的基金公司在从私募基金的管理中吸取经验,经过摸索,推出了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平台型基金。
在多位基金经理管理之下,基金业绩怎样才能获得“1+1>2”的效果?面对平台型基金,投资者又应该怎样选择?
一、依托投研平台决策投资,多位基金经理“并联”管理
“平台型基金”并不是某一特定类型的基金,“平台型”是指基金的管理平台化、多元化,这类基金通常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基金经理同时进行管理。
如何将风格迥异、偏好不同且擅长领域不同的几位基金经理集中在一起,博采众长,让他们在波谲云诡的市场中有效出击并避免摩擦和内耗,是一件高难度的事情。而在基金管理过程中如何平衡各位基金经理的投资、如何公平得衡量和兑现基金经理的努力和付出,又是另外的一件难事。
因此,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基金在实际中操作复杂且难度大,长久以来,国内基金市场中由超过两位基金经理来共同管理一只基金产品的情况并不多见。尽管如此,平台型基金仍有不少特点。
首先,平台型基金受整体化、平台化的投资理念引领,投资决策科学且高效。
平台型基金产品的背后,是基金公司的投研体系和投研团队。
在投资决策方面,基金经理团队可以定期展开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会议,针对市场情况各抒己见。基金经理团队在整合看团队内部意见和参考公司投研平台的意见后,动态调整基金组合的整体投资方向和业绩比较基准。
在基金成立的初期,基金经理负责的仓位大小由资产配置决策会议的结果来决定;而在后续的基金管理中,基金经理团队可以根据各类资产的业绩和市场风格来实时调整,以作出相对中性、客观的投资决策。每位基金经理在确定管理的仓位大小后,可以结合其他基金经理的意见以及公司投研平台的建议,发挥自己的长处,专心管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仓位,形成合力。
其次,平台型基金的管理更倚重团队的“并联”,而非个人的“单打独斗”。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精准把握昙花一现的投资机会并不容易,不同的基金经理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的视角,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团队之中,各位基金经理的能力、观点、意见能得到互补,投资决策能够得到优化,资产配置也能被再次平衡。
由此,一只基金在多位基金的共同管理下,投资组合整体的波动性或能在极端的行情之下得到降低,基金产品规模与业绩之间的矛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同时,产品自身对不同类别资产的兼容性也能得到提高,投资收益或也能更为稳健,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也能得到提升。
目前,市场中已经出现了数只由多位基金经理并列管理的基金。其中,即将于5月29日发售的工银领航三年持有混合由四位基金经理“并联”管理,是基金公司在公募基金管理方式上的新尝试。
二、平台型基金操作复杂,基民投资仍需擦亮眼睛
平台型基金的管理,并非仅仅是将几个基金经理“凑到一块”就行,还需要各位基金经理的磨合、互相配合和发挥各自的长处,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的基金公司以“多位基金经理管理”为噱头,吸引投资者,而在基金的管理上,基金公司或还未建立起系统性的投研平台,几位基金经理得到分配的基金资产后便“分道扬镳”,各自管理。在本质上,这类基金只是被包装成一只基金的多只基金,基金经理在各类资产上的管理并没有形成合力。投资者持有这种基金,本质上与同时持有多只基金并无太大差别。
另外,从一些“双基金经理”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情况看,部分基金由两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的时间并不长,不能完全排除基金经理“老带新”的情况。而基金公司对基金作出由多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的安排,或也不能排除这类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由多位基金经理同时对一只基金进行管理的安排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位基金经理在管理这类基金时,基金公司或会安排一名主要的基金经理作为“队长”来协调各位基金经理的意见和投资决策。这代表着,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更多地受到这位“队长”的影响,基金的投资方向、风格可能会偏向这位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方向和风格。
总而言之,一只基金由多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是基金公司为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作出的新安排,此举能够丰富基金产品的投资策略,细化基金投资管理的操作。在多位基金经理的共同发力下,他们或能更加准确得把握投资机会,基金产品或能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收益。与此同时,平台型基金仍处于起步阶段,多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一只基金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投资者也需要注意到其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