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祁玄/作者
在众多基金投资策略中,“哑铃策略”或是一个有趣的策略,其命名的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健身器材“哑铃”的形状。哑铃的两端可以按照不同的重量要求增减“铃片”,而哑铃整体则可以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与哑铃一样,基金投资策略中的“哑铃策略”也有哑铃般独特的形状,它在各类市场环境变化中能够展现出自身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不仅能使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灵活应变,同时也对能让初涉投资领域的新手具备“亲和力”,坚持长期投资。
一、“哑铃”两端安装“矛”与“盾”
当投资者利用手头上的资金投资几款基金并建立投资组合时,这些基金便如“哑铃”两端上的“铃片”,而投向各只基金的资金,则是这些基金“铃片”各自的份量。
“哑铃策略”的核心理念,在于如何精准调控两端的“铃片”,以使投资组合整体能够在市场变动下保持稳定性和均衡性。
“哑铃策略”的重点,是通过将资金合理地分散投资在风险收益截然不同的两端。“哑铃策略”的一端的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基金,也称为“哑铃的进攻端”,如小盘股主题基金、主要投资新兴市场股票或成长型行业的主题基金;另一端,是风险收益相对低且稳定的基金,称为“哑铃的防守端”,如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或红利基金。
举个例子,在“进攻端”,投资者可以尝试配置成长型的南方匠心优选股票A,“防守端”则可以尝试配置债券型的创金合信尊盛纯债。两款基金就像双手各持有锋利的“矛”与坚固的“盾”。
两类基金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或能具有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因此“哑铃策略”或一定程度上实现投资组合整体风险与收益的微妙和谐,并取得平衡。在不同的市场周期和经济环境下,“哑铃策略”也能够灵活应对,使得两端的基金资产产生“互补”的效应。
简言之,“哑铃策略”的投资组合共包含风险收益型较高和较低的两种基金,用于平衡风险和回报。
二、如何善用“哑铃策略”的优势呢?
“哑铃策略”将两类截然不同风格的基金组合在一起,从而缔造了一系列优势。其中,分散风险且能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是“哑铃策略”两个独特的优势。
首先,在“哑铃策略”下,投资者能够巧妙地将资金分配投入到两种风险收益风格截然不同的基金资产上。“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不同的基金产品面对相同的市场条件有不同的表现,一涨一跌之间,基金组合的整体的收益波动就有可能会缩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哑铃”两端基金数量并无硬性规定,在实际操作当中,投资者可以选择多个具有不同风险收益特性的基金来构建哑铃两端的投资组合。
其次,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也是“哑铃策略”的优势之一。
市场走势瞬息万变,不论是在牛市、熊市还是震荡市,“哑铃策略”均能发挥一定作用。
在牛市中,进攻端的基金带来增值的作用;在熊市时,防守端的基金建筑城墙,减缓行情下行的冲击;而在震荡行情下,“哑铃策略”则能发挥出攻守兼备的特性。
然而,值得投资者留意的是,“哑铃策略”并非“万金油”,在某些场景下也存在着局限性和劣势。
首先,投资者使用“哑铃策略”时,需要主动参与并适时调整。例如,当市场进入熊市阶段之际,投资者或需为此“修筑城墙”,即提升“防守端”基金的比重。这要求投资者具备快速适应市场并及时调整的能力。
因此,这对于缺乏时间与精力来管理基金组合的投资者来说,并不友好。若投资者未能及时调整“哑铃”两端基金的比例状况,“哑铃策略”的有效性有可能会被降低。
其次,由于“哑铃策略”也是一类分散投资的策略,因此,在牛市中,使用“哑铃策略”的投资者在收益的获取方面可能会受到限制,投资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简言之,对于追求高收益的进取型投资者以及保守和追求不损失的投资者来说,“哑铃策略”或并不适用。
既然对于风险偏好型与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而言,“哑铃策略”都不合适,那么,能与“哑铃策略”“抱成一团”的投资者,是不是那些投资目的主要在于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风险中立型投资者呢?。
实际上,除了风险中立型投资者,还有几类投资者能够与“哑铃策略”“打成一片”,比如寻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还有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
之所以说“哑铃策略”适合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者,是因为长期投资者拥有足够的时间跨度来应对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而通过时间和复利的力量,“哑铃策略”或能给这些投资者带来资产的稳定增长。
对于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来说,若能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并采取合适的动态调整能力,“哑铃策略”或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而对于新手投资者来说,使用“哑铃策略”,能够使资金分散投资于风险收益特征差异较大的基金资产上,能在上涨行情上得益,亦能在下跌行情下防御,也有利于培养长期投资的理念和心态。
同时,“哑铃策略”有几个值得投资者注意的事项,首先,是“哑铃”两端资产配比要适当;其次,投资者需要定期或及时自主调整“哑铃”两端的资产比例;第三,投资者还要理解相关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最短持有期、封闭期等信息。若备选的基金受限较多(如赎回限制、流动性不足等),投资者还要做好风险管理的准备,并选择与个人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