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祁玄/作者

3月15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该意见指出要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能力,加快引入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投资行为的考核、投资账户等制度,支持行业机构推出更多匹配中长期资金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提升上市公司投资吸引力,打造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基础投资环境。

另外,4月12日,国务院颁布的新“国九条”,也提出了“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

在此背景下,投资基金仍然存在不少吸引力。当投资者走进“基金市场”挑选一款能为自己带来收益的基金时,可能会关注不同的指标,而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因素——基金规模,或会被不少投资者“擦肩而过”。简单来看,基金规模是衡量一只基金资产总量的重要标尺,其大小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或不容小觑。

基金如同一个“蓄水池”,而这个蓄水池似乎没有上限。但是,当基金规模这个“蓄水池”里的“水”达到了一定程度,作为“蓄水池”管理者的基金经理,还能游刃有余地对管理这款基金吗?那么,究竟规模多大的基金才称得上是投资者的理想之选呢?又是否能“留得住”投资者呢?

一、基金规模背后存在何种“风险暗流”呢?

虽然基金规模这个指标本身并能直接反映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水平,但在评估基金风险上,它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不同规模的基金所面临的风险各有不同,投资者可以将各只基金分为较大规模基金和较小规模基金两类,并分类进行讨论和分析。

对于较大规模的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在管理时需要处理更大规模的资产,所以大规模基金对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基金经理在投资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上需要更谨慎,在市场流动性、交易成本和市场冲击等方面需要妥善管理,在调整策略时,可能不如小规模基金灵活。

然而,大规模的基金也有其优势。相较于小规模基金,它拥有更好的风险分散能力,这与其自身规模特性相关。同时,由于管理费用等会被各类资产分散稀释,所以大规模基金的单位成本较低。

对于较小规模的基金来说,它的优势在于,基金经理在调整投资策略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例如,基金经理在管理小盘股新兴行业主题基金或特色主题基金时,可以更快地进行布局和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小规模基金的的劣势大规模基金相反。当市场下行,基金面临赎回压力的时候,因受限于规模,投资者将小规模基金的份额变现为现金资产或有一定困难。同时,它的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哪种类型的基金,基金规模都不应过小。否则可能面临基金清盘的风险。

根据《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

从上述规定来看,基金规模的下限或已明确地被设置。虽然它并未明确“大规模”的上限标准,但在实践中,“大规模”也成为了基金管理人和监管机构会关注的风险点。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规模大”本身并不直接意味着就能解决流动性问题,关键还在于基金资产配置的结构、市场环境以及投资者赎回行为的协调性。

假设一款基金大规模投资了小盘股等低流动性资产,遇到大额赎回时,这类低流动性的资产难以变现,同样可能会面临如小规模基金能遭到的“挤兑赎回”的局面,造成现金流紧张。

因此,为了全面把控投资风险,投资者还需关注其他与基金规模相关的因素。

二、分析规模大小,“看菜吃饭”挑基金

在基金市场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基金,每个投资者都可能会对基金的规模产生不一样的解读。

按照基金的管理方式,我们首先可以将基金分为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两类。

其中,封闭式基金的规模,在基金成立之初就已经确定,这决定了基金的总投资额度和资产配置空间。规模大的封闭型基金,理论上具有更多的投资机会和策略选择,可以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从而实现风险分散。

此外,开放式基金分可以被分为为货币型基金、被动型基金、主动管理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类型,我们可以分类讨论这些类型基金的规模。

1、货币型基金

货币型基金是一种可以用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关键手段,其投资者往往短期持有这类基金,因此,货币型基金的日常申购赎回操作频繁,交易额庞大,这就对基金本身的流动性提出了极高要求。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货币型基金的“规模大”反而是一种有利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型基金追求规模的无限扩大。基金规模越大,其受到“规模效应”的影响越严重,规模效应递减的趋势越明显。换言之,在规模过大时,货币型基金的整体收益率可能会受到反向作用。

2、被动型基金

被动型基金也被称为指数基金,在运作机制上,被动型基金紧密跟踪某一特定指数的构成成分股,旨在精确复刻指数的整体走势。同时,由于基金规模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即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行为会共同影响被动型基金的规模变化。所以,和货币基金类似,对于被动型基金而言,较大的规模更有利于它应对和把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增强型指数基金并不适用这一规则。虽然增强型指数基金也是基于特定指数构建的投资组合,常会运用量化策略对指数进行增强操作,以获取超额收益,但在本质上,增强型指数基金属于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范畴。

例如,华夏沪深300指数增强A和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A等,其名称中包含了“增强”二字,正说明它们属于增强型指数基金,即主动管理型基金之一,而非被动型基金。

3、主动管理型基金

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依靠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和主动操作进行,基金经理通过深入研究市场动态、经济环境和公司基本面,能够灵活调整投资组合,而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投资目标,则旨在追求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

与被动跟踪指数的基金不同,主动管理型基金的业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因此,这种类型的基金业绩也是因基金经理个人而异。

前文也已提到,不同大小的基金规模各种优势与劣势的情况,这也正是分析主动管理型基金用得着的分析办法。

比如,大规模的主动管理型基金,它的管理难度相对困难,而小规模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管理难度则相对较低。此外,策略调整的难度、风险分散程度、管理成本等等,大小规模不同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也存在一些差异。

总结起来,不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主动管理型基金都可能遭遇特定的制约因素。因此,对于管理此类基金的基金经理而言,关键在于探寻到一个既能高效执行投资策略,又能妥善进行风险管理的理想规模区间,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微妙平衡。

当我们引述古人推崇的“中庸”哲学智慧,可以发现这与主动型基金规模选择的理念不谋而合。适中的基金规模有利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的有效执行,进而捕获超额收益,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流动性风险,并有效控制基金管理的各项成本支出。

4、债券型基金

而对于债券型基金来说,它的收益质量与基金规模之间的联系则相对较少。

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其收益来源主要包括债券利息收入和债券买卖时产生的资本利得。也就是说,债券型基金投资标的的市场价格相对稳定且市场流动性较好,规模大的债券基金,可在市场交易中展现出更强的议价能力和资源获取优势。

因此,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相较于主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对基金规模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三、基金规模如何结合基金品种进行筛选?

在一些基金销售平台上的基金筛选工具中,点击基金规模,会划分成小于1亿元;小于10亿元;小于50亿元;小于100亿元。以上4中基金规模或能作为基金规模大小的参考,小于1亿元的基金为小规模基金,10亿元水平属于中等水平基金,50亿元属于中大规模基金,而100亿元附近的或能称为“超大规模基金”。

若对主动管理型基金进行筛选,中欧红利优享混合A或是不错的选择,截至2024年3月31日,该基金规模为30.55亿元,属于适中水平。此外,该基金的基金规模变动保持稳定增长。

相较股票类型的主动管理基金,混合基金的基金规模相对较大,因此在承受风险方面或将存在一定的优势。

另外再看其他相关数据,比如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为蓝小康,2018年开始与他人联合管理该基金,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联合两名基金经理管理,任职回报0.17%;第二阶段联合一名基金经理进行管理,任职回报60.35%;第三阶段为蓝小康个人管理,截至2024年5月23日已有3年有余,期间任职该基金回报达到20.4%。

可见,该基金在蓝小康均有参与管理之下任职均保持正向增长。

综上所述,基金的规模究竟要多大才合适,核心在于基金的规模是否能够促进基金的运行。正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道理,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基金规模这一要素。

基金规模不仅关乎其流动性、投资策略的执行以及市场影响力等,还与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基金底层资产质量等因素相关。因此,在挑选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时,投资者可以将个人投资目标、风险承受能力等条件与基金规模结合分析,需实事求是,仔细审视基金规模对基金表现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