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一鹤/作者 杨起超 时风/编审

2022年,国内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数字经济比重为81.7%。其中,生物医疗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定位为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品牌的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生物”),便是这一场数字化变革潮流当中的“引领者”。

自2018年以来,海尔生物业绩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一季度增速逾20%。其主要服务于高校科研、生物制药、医院、血/浆站、公共卫生等五类用户。近年来,全球及国内相关领域科研经费持续加大,在国内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趋势显著。放眼海尔生物,其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并着力于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升级传统科研及医疗卫生场景,依靠七大技术平台,其技术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医疗新基建“蓝海”,海尔生物首创的物联方案正引领产业变革。另一方面,围绕两大业务板块,海尔生物持续拓展场景方案,以并购方式加速新领域产业布局落地,增长新动能逐步显现。

一、下游研发经费持续加大,政策加持下国产替代趋势显著

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分类标准,海尔生物所处行业属于第35大类“专业设备制造业”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项下的“其他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海尔生物聚焦生命科学服务和医疗创新服务市场,用户涵盖以高校科研机构、生物制药企业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用户,以及以医院、疾控中心、血站等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机构用户。

近年来,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产业展示出巨大发展前景,全球各国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下游用户场景的拓宽打开了生命科学服务和医疗创新服务的广阔市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国产业研究院的公开数据,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发经费投入预计将从2016年的1,247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1,75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5%。

国内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高校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能力和保障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在高校科研领域,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支持,经费使用自主权扩大:《“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应提高到8%以上。

此外,《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高校经费的使用自主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中央财政对促进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的支出,以每年提前下达的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为例,其已从2021年71.6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54.49亿元,年复合增速122.49%,地方政府也通过发行专项债等方式保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支出。

据财政部数据,2018-2022年,国内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分别为19,677.9亿元、22,143.6亿元、24,393.1亿元、27,956.3亿元、30,87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8%、12.5%、10.2%、14.6%、10.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090.4亿元、1,335.6亿元、1,467亿元、1,817亿元、1,951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1.8%、22.5%、9.8%、23.9%、7.4%。

在生物制药企业领域,为抢占创新高地,各地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陆续出台:在《“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大力推动化学药、生物药等创新产品研发,打造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等目标推动下,各省市政府也陆续出台一系列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安徽、上海、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市制定了3-5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的发展现状对医药产业的营业收入设定了从0.15-1万亿不等的营业收入目标和千亿以上的产值目标,多数省份把推动创新药研发、细胞治疗等新兴生物技术发展放在医药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方位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

在三级医院建设方面,《有序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扩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到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国范围内的规划布局,力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在二级医院建设方面,《“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明确提出要挑选1,000家县级医院在未来4年内加强医疗设备建设及改造。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面,《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对常住人口较多、区域面积较大、县城不在县域中心、县级医院服务覆盖能力不足的县,可在县城之外选建1至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使其基本达到县级医院服务水平。

为完成上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发布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实施贴息贷款政策等方式,为国内医疗卫生机构新基建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018-2022年,国内卫生健康财政支出分别为16,390.7亿元、17,428.5亿元、21,998.3亿元、20,718.5亿元、22,542亿元。

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用户的快速发展和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相关领域标准制度日趋规范,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精准化转变,下游用户需求偏好向自动化、智能化、物联化、共享化等数字化场景综合解决方案转型,拓宽了行业发展的新通道。

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国产品牌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在国产替代、数字经济等时代背景下,市场容量的“天花板”进一步被打开。

据艾瑞咨询数据,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总量将到达17,168亿元。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发展规律的双重作用下,医药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实现进口替代成为行业的大势所趋。

二、一季度营收净利增长逾20%,高分红彰显长期投资价值

海尔生物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随着两大领域场景生态布局不断加快,剔除专项抗疫业务影响后,海尔生物仍保持高盈利能力和高质量增长。

2018-2022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8.42亿元、10.13亿元、14.02亿元、21.26亿元、28.64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82亿元、3.81亿元、8.45亿元、6.01亿元。

根据《金基研》研究,2019-2022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3%、38.47%、51.63%、34.72%,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9.85%、109.5%、121.07%、-27.93%。

2019-2021年,海尔生物营业收入、净利润呈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其净利润有所下滑,主要受上年同期联营企业Mesa持有期及处置收益影响,如同口径剔除影响项,净利润同比增长25.22%。

2023年4月26日,海尔生物公布一季度报,业绩依旧亮眼。

2023年1-3月,海尔生物营业收入为6.87亿元,同比增速21.87%。同期归母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增速21.15%。

此外,2018-2022年,海尔生物扣非后ROE分别为5.77%、12%、12.06%、13.22%、14.11%;毛利率分别为50.75%、53.63%、50.49%、50.15%、48.15%。

可见,2018年以来,海尔生物扣非后ROE呈逐年上升趋势,毛利率稳定于50%左右。

分红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良好的业绩支撑下,高分红说明企业盈利能力强,资金充裕,对股东的回报也更为优厚。

据2022年年报,海尔生物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元(含税)。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尔生物总股本317,952,508股,扣除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股份数1,459,586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42亿元(含税)。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7号——回购股份》相关规定,“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的,当年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视同现金分红,纳入该年度现金分红的相关比例计算”,2022年度,海尔生物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累计支付资金总额9,802万元(不含税费)。

综上所述,2022年,海尔生物现金分红合计为2.4亿元,占该年度净利润比例为40.02%。

由此,海尔生物2022年度拟定的利润分配方案有利于公司及股东的长远利益最大化,有利于保障公司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用户交互推动内部降本增效,动态优化全球市场网络体系

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可以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提速,给用户最佳体验。为此,海尔生物通过拥抱数字化维持竞争优势。

具体举措上,市场端,海尔生物提供从产品培训到订单获取全流程的数字化工具支持,并逐渐向用户实时交互平台升级,为用户持续不断地提供精准服务;研发端,海尔生物推进研发流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研发效率;采购端则通过开放共享的供应商生态平台,提升采购效率;制造端在数字化质量体系基础上不断升级完善,新增开工质量保障系统,实现制造流程的可视化、可追溯、可共享,产品不良率持续降低;物流端通过智慧物流系统算法对运输路线优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到货及时率。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随着业务流程数字化建设的推进,海尔生物组织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8-2022年,海尔生物期间费用分别为3.39亿元、3.18亿元、3.75亿元、6.12亿元、7.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32%、31.36%、26.75%、28.81%、27.44%。

同时,海尔生物应收账款周转及存货周转天数持续优化,资产周转效率进一步提升。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19-2022年,海尔生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31.74、31.95、21.73、17.78。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60.53、91.68、100.83、74.71。

2019-2022年,海尔生物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38、0.4、0.48、0.55。

良好的销售回款能力和存货管理能力使得海尔生物抗风险能力不断稳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分区域来看,海尔生物海内外市场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2年,海尔生物国内市场实现收入202,152.76万元,同比增长27.5%。海外市场实现收入83,389.89万元,同比增长56.45%。

其中,国内业务的增长主要归功于用户体验迭代的实现,从三个维度可以窥见海尔生物的运营能力。

在广度上,海尔生物横向加快拓展科研、制药公司等领域用户,新进入湖北汉江国家实验室、康龙化成、上海复诺健等知名用户;纵向把握医疗新基建机遇推动网络下沉,强化分销网络覆盖力度。2022年,海尔生物国内经销网络近200家。

在深度上,随着用户场景的细分和延伸,海尔生物以数字化营销赋能场景方案的交互和定制能力,进一步放大用户价值。

在黏度上,海尔生物不断完善直面用户持续交互的组织体系,强化对用户的持续服务能力。

放眼海外市场,海尔生物同样重视海外经销网络布局,至2023年第一季度,其海外经销商网络已超800家,品牌全球认可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海尔生物持续推进当地化策略,欧美亚当地化团队不断完善,建立以阿联酋、尼日利亚、新加坡和英国等地为中心的体验培训中心体系,完善荷兰、美国等地仓储物流中心体系,得以快速交互和响应用户需求。

不仅如此,海尔生物持续扩大国际组织“朋友圈”,与超过40家全球性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超低温、生物安全柜等多品类产品进入用户采购名单,海外市场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在产品端,海尔生物海外场景方案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针对海外生命科学用户的产品日趋丰富,海尔生物的生物安全柜产品获得欧洲CE和EN认证、美国NSF认证,生物培养、液氮等系列产品保持高速增长。

针对海外医疗卫生用户,海尔生物在太阳能疫苗冷藏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疫苗集中存储方案、太阳能实验室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助力当地公共卫生建设和疾病防控。

可以看出,随着海尔生物的国内外市场网络体系建设同步动态优化,其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用户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四、发力七大技术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夯实长期发展基础

业务的拓展,离不开技术支撑。

围绕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战略,基于用户场景,海尔生物布局其所需的硬件、软件及耗材构筑制冷、自动化、分离、耗材、试剂等七大技术平台,为业务拓展提供平台支撑。

基于多个技术平台,海尔生物不断丰富实验室仪器品类,继续突破精准高速变频控制、多参数耦合精准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系列化高性能离心机产品研发,并推进国内首台50,000rpm超高速离心机的批量化生产进程,将样本分离拓展至肿瘤细胞特定膜蛋白离心场景,进入肿瘤靶向药研发的新应用领域;生物培养产品系列更加丰富,应用场景由细胞培养拓展到微生物、植物培养,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数字场景方案的升级,主要以自动化、软件等技术平台为支撑。基于此,在样本管理场景,海尔生物自主创新的-80℃自动化生物样本库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样本前处理场景,海尔生物突破分杯/移液自动化技术,实现实验室自动化细胞培养设备的国产替代,全面进军生物细胞产业,并向更多应用领域拓展;在院内用药场景,海尔生物实现了医院静脉用药从审方、贴签摆药、配置、分拣到配送等全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支持海尔生物向医疗数字化市场拓展。

至于耗材和试剂技术平台,海尔生物除了布局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业务之外,还突破微生物培养基技术及蛋白表达技术,推进微生物培养基等产品的研发,新增产品30余款,打开了生物制药科研和工业生产核心原料的新市场。

基于先发优势,海尔生物持续创新保持技术引领,构建起“现场→实验室→市场”的开放式研发模式,持续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入研发团队,全面推进全球化研发中心建设。

依托该模式,海尔生物在内部形成以高层次技术人才和专家为核心的技术委员会,并与国内顶尖研究机构、高校、认证检测机构、专家和产业链资源等各类外部资源组链,深化产学研共创。

2020-2022年,海尔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51亿元、2.36亿元、2.9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75%、11.12%、10.21%。

2020-2022年,海尔生物研发人员数量分别为400人、565人、89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7.91%、27.19%、33.35%,研发团队不断壮大。其中,2022年,研发人员硕博人数占比为18.28%,核心技术团队稳定。

2022年,海尔生物新增专利271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11项,累计拥有专利数量达795项,同比增长50%;新获软件著作权89项,新增5家基础实验室,新增实验室测试能力85项,主导或参与发布1项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9项团体标准及1项CQC认证技术规范,并有28项技术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实现标准的行业引领。

此外,2022年,海尔生物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高端人才引进,还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工业领域优秀数据安全解决方案等省级及以上奖项24项,科创实力获权威认可。

回顾历史,海尔生物立足于科技创新,突破生物医疗低温存储技术,实现了进口替代。放眼现在,在坚持技术创新战略下,海尔生物多项聚焦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新产品及方案相继上市,面向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的中长期技术体系正在形成。

五、数字化趋势下医疗新基建“蓝海”显现,首创物联方案引领产业数智化变革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无论是医疗机构的高效运作,还是多层次医疗卫生体系的互联互通,都离不开数字化产品方案的支撑,数字医疗新基建机会涌现。

根据《医疗健康物联网白皮书(2020)》统计,仅智慧医疗场景,预计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581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为679.7亿元。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海尔生物率先融合物联网、自动化等新兴技术,开创性地推出以智慧用血、智慧疫苗接种为代表的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并接连创新院内用药自动化、数字化公卫体检等场景综合解决方案,引领生物医疗产业变革。

2022年,海尔生物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79.7%。

数字医疗新基建背景下,海尔生物开创性地推出以智慧用血、智慧疫苗接种为代表的综合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延伸到数字医院、智慧实验室等场景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需求。解决方案不仅为实验室样本、临床用血、疫苗接种、院内用药等提供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还为生命科学和医疗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保障了海尔生物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领域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3年7月3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第三批山东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公示名单,海尔生物数智化能力平台成功入选。

据悉,海尔生物数智化能力平台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软件+硬件+服务”三维一体,为生命科学和智慧医疗应用场景进行数智化赋能,优化业务场景实现降本增效,驱动医疗器械产业数字化转型。

具体来看,海尔生物数智化能力平台由软件系统、硬件设备及物联网络等构成,在支撑应用场景的业务流程时,“拼齐”了能够全面反应整体业务流程的数据全景图,结合海尔生物数据底座,为场景提供创新的数据服务业务支撑。

并且,数智化能力平台集成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强大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数据的采、存、管、用变得轻而易举。这一平台解决方案的应用,不仅为实验室样本管理、临床用血保障、疫苗接种安全管理等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海尔生物“设备+平台+服务”的业务模式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国产高端医疗装备自动化、数智化升级方面,海尔生物的引领性创新不止于此。聚焦科研实验室、公共卫生机构、院内用药、血液管理等不同应用场景,海尔生物创新运用物联网、自动化、AI等新兴技术,打造出全场景全流程自动化、数智化解决方案,满足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高质量发展要求。

在免疫规划领域,为进一步优化疫苗接种流程,提高接种质量和效率,海尔生物创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疫苗接种与日常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升级。

海尔生物城市免疫规划智慧AI大脑

其中,海尔生物首创的“物联设备+信息平台+公众服务”疫苗管理系统,实现了疫苗全流程信息闭环追溯;研发的疫苗自动识别分拣入库系统,实现了疫苗入库管理的自动化;创新的疫苗冷藏存放一体自动化工作站,解决了过去存用分离带来的温度断点风险,实现接种存储一体化、疫苗全程无温度断点、一人一支零差错和数据的电子化等。它在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高了接种的便利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为满足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生物技术发展需要,聚焦细胞制备这一关键环节,海尔生物联合苏州吉美瑞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美瑞生”)共创集约式细胞自动化培养工作站。

海尔生物联合吉美瑞生打造的智能自动化细胞制备平台

通过开发细胞培养自动化工艺,海尔生物的集约式细胞自动化培养工作站实现了细胞培养从取瓶、接种、传代、换液、收集等全流程自动化,实现了细胞培养的标准化和一致性。并创新基于标准化和数字化的细胞培养管理系统,实现细胞标准化制备全流程的自动化管理。它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污染风险高、批次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通量低等痛点,不仅让细胞培养由传统人工操作升级为标准化生产,还使细胞制备效率显著提高。

2023年7月15日,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并主持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任主任委员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鉴定海尔生物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疫苗智慧管理平台”、“集约式细胞自动化培养工作站”、“碳氢环保高效深低温保存箱”、“恒温高性能医用冷藏箱”四个项目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

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融合将形成一片数字医疗新基建的“蓝海”,海尔生物也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六、围绕两大板块拓展场景方案,并购项目接连落地增长动能显现

围绕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不断拓展,海尔生物通过“内生+外延”方式加速新领域产业布局落地。

先来关注生命科学板块情况。2022年,海尔生物生命科学板块实现收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42.43%。

需要说明的是,海尔生物生命科学业务主要面向两大用户群体,即高校科研用户、生物制药用户。

针对高校科研用户,海尔生物在样本存取场景升级了覆盖-196℃至常温全温域、全场景的自动化生物样本库方案,实现海量生物样本从预处理、转运到入库、出库全流程的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管理,2022年相关方案在中国海洋大学热带海洋生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南昌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落地。

针对生物制药用户,海尔生物在样本冻存、样本干燥、细胞培养、样本离心、消毒灭菌各场景均有相应的新产品上市,生物制药公司用户数量持续提升。

为推进生命科学板块场景拓展升级,2022年12月以来,海尔生物先后收购苏州康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盛生物”)和上海超立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超立安”)。

其中,2022年12月,海尔生物通过并购康盛生物布局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领域,作为其智慧实验室应用场景的重要延伸,康盛生物将快速实现实验室用户触点全覆盖,同时,海尔生物将以康盛生物成熟的技术开发平台及制造工艺为基础优势,通过自身的全球渠道能力,全球品牌影响力及完善的平台能力加持,持续突破技术壁垒、品牌壁垒、渠道壁垒,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用户粘性,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开启更大增长空间。

除此之外,为构筑自身技术壁垒、提升在低温技术平台的领先性,2023年6月,海尔生物以自有资金对参股公司超立安进行增资,持股比例由15%提升至54.31%,加快斯特林制冷技术产业化进程。据悉,斯特林制冷技术在安全性、节能性、稳定性等方面均具有较强优势,当前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碳中和成为全行业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斯特林制冷技术产业化应用是制冷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此外,斯特林制冷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医疗、制药等行业,斯特林制冷机在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这将为海尔生物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潜力。

再看医疗创新板块,2022年,海尔生物该板块实现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29.41%。

针对医院用户,由药房延伸至静配中心、手术室等场景,海尔生物推出自动发药、智能静配、手术室耗材管理等创新方案,目前已在十余家医院落地;

针对公卫用户,除专项抗疫业务,由疫苗接种场景延伸至老年人体检、妇幼保健等场景,海尔生物推出基层医疗机构智慧公卫体检工作站、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方案,2022年,智慧疫苗接种方案持续复制累计超4,000家接种点。

针对血/浆站用户,延伸至成分科、供血科等场景,推出自动化成分制备流水线、供血自动化管理系统、血袋等创新产品方案,智慧血液管理方案持续复制至青海、日照、咸宁、恩施等地城市网,浆站用户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同时,继2020年收购重庆三大伟业(现更名为“海尔血液技术重庆有限公司”)后,海尔生物先后收购深圳市金卫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卫信”)以及苏州市厚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厚宏智能”),以对医疗创新板块的场景方案进行升级。

其中,金卫信系国内免疫规划信息化行业龙头,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规模领先优势,此次收购金卫信对于海尔生物而言,主要在于强化智慧疫苗城市网的综合竞争优势,助力由疫苗场景向公卫全场景战略升级,同时进入妇幼保健等细分新领域,为智慧公卫业务的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而海尔生物于今年4月完成收购的厚宏智能则是专注于医疗服务体系相关自动化设备领域研发及应用的药房全场景解决方案服务商。此次并购被视作海尔生物落地智慧服务医疗战略的重要一环,双方未来将围绕药品流通构建全流程场景方案,引领智慧药房场景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目前,海尔生物已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苏大附二院”)落地了全国首个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据悉,该方案通过重构力、计算力、感控力、链接力和平台力五大核心能力重塑院内用药场景,创新应用AI视觉识别定位、多机械手控制逻辑、高速总线运动控制等技术,实现了全设备接入、全数据管理、全场景可视、全流程追溯,全安全防护,致力于构建新型药学服务体系,推动传统的药品供应调剂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型,真正做到将时间还给医护,将医护还给患者。

全国首个智能贴签摆药一体机落地苏大附二院

据了解,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医院许多病区的静脉输液都来自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由药师进行医嘱审核、贴签、摆药,再由专业人员在百级洁净的操作环境下集中配药,并将配好的成品输液分发至各科室。相比于传统分散调配,静配中心模式下用药安全更有保障。然而,由于在PIVAS自动化方面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静配中心各个环节都具有“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特征,大量工作依赖医护人员手动完成,存在人员用量较大、效率有待提升、数据追溯难、差错发生率高、医护职业暴露风险高等诸多问题。

而海尔生物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的出现让苏大附二院静配中心实现了输液出入库、贴签、发筐、针剂摆药、配液及分拣等环节的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静配流水线智能化应用场景全覆盖。

据悉,以往苏大附二院为完成日均3,000袋—3,500袋左右的药物配置任务需要派遣10余名专业工作人员接力配合。而通过海尔生物与其联手打造的智能一体化静配中心,仅贴签摆药这一环节,所需人数即可由4人一组降至1人,同时还可实现全程数据上云,让差错精准溯源。

不止于此。目前,立足院内药学管理水平及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海尔生物还构建了智慧药房全场景方案,包括智能化门诊药房、智能化住院药房、24小时无人药房等,以全流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保障患者安全高效用药,并将围绕医院用户的痛点需求,向病区、检验科、手术室、临床科室等场景延伸。《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而近几年我国数字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已从2020年的420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112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40.2%。与此同时,随着AIGC发展,数字医疗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拓展。

通过“内生+外延”方式,海尔生物新领域产业布局落地,基于个性化场景向综合解决方案升级,以此不断拓展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领域,增长新动能逐渐显现。

综上,作为生命科学与医疗创新数字场景生态品牌的先行者,海尔生物通过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全球市场建设等方面持续投入,推进向全场景及全周期的用户服务模式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数智升级、场景服务等不断拓展中长期发展空间,有望打开成长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