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研》 霞路/作者
近期,公募基金2023年四季报已经陆续披露,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自购清单也开始陆续浮出水面,基金公司的自购情况受到了一定关注。数据显示,2023年四季度,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大规模增持其旗下的指数型基金产品,且多数为宽基指数基金。
那么,基金公司为什么会自购旗下产品?
一、为自家产品“打气”,与投资者“站在一起”
每当“大批基金公司宣布自购”或“基金公司又掀起‘自购’潮”等新闻出现,都可能引起投资者好奇。譬如“基金公司自购到底意味着什么”、“能跟着基金公司自购买入基金吗”。
在搞清楚基金公司自购自家产品意味着什么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是“谁”用“什么资金”购买了 “什么产品”。
首先,“基金公司自购”这件事的行为主体是基金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本身。
基金公司是资本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拥有专业的信息获取渠道、专业的调研人才以及庞大的资金规模,因此,相比个人投资者,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更具专业性。
其次,基金公司“自购”使用的是基金公司或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自有资金。
也就是说,基金自购是指基金公司或其高级管理人员花自己的钱买入自家公司旗下基金的行为。而基金公司或其高级管理人员除了要为投资者负责,也要为自己的钱包“负责”。站在基金公司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角度看,基金公司或其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不会让自己“赔本赚吆喝”,如果自购的基金业绩不佳,他们自己也要蒙受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公司“自购”的是自家旗下的基金产品。
据《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第三条,基金从业人员购买基金的,鼓励通过定期定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长期投资。基金从业人员持有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6个月,高级管理人员、基金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持有本公司管理的基金份额及基金经理持有本人管理的基金份额的期限不得少于1年,投资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他现金管理工具基金不受上述期限限制。
换言之,基金公司自购旗下的非货币基金产品至少要持有1年,基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购买任职基金公司旗下的非货币基金产品后至少要持有6个月。
换言之,基金公司自购自家产品,或是向市场宣告“与投资者的利益一致”,是对自家产品有信心的体现。
二、近期的基金公司自购为什么选择了指数型基金产品?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在2023年四季度,多家公募基金增持了旗下的指数型股票基金,且自购的产品多为宽基指数基金,多家基金公司自购的份额累计均在5,000万份以上。
具体来看,2023年10月,易方达基金买入了近1.15亿份的沪深300ETF易方达,交易金额约为2亿元;2023年11月-12月,南方基金分四批买入了南方中证500ETF联接(LOF),累计申购份额数量为9,086.37万份,合计交易金额为1.4亿元。
基金公司自购自家ETF或ETF联接等指数类产品,或与当前的市场情况有关。
从基本面看,目前市场情绪及估值仍处于历史可比低位,而2023年11月工业企业利润增增速加快,近期国内经济持续向好,企业经营效益提升,能够有力夯实市场信心;从资金面看,长线资金有望持续入市;从时间线看,春节假期过后,2024年的“春躁行情”或值得期待。
在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沪深300ETF等向来受到资金偏爱的基金产品,其战略配置价值或已逐渐出现。
除了自购基金,一些基金公司也在“趁热打铁”,布局新的指数型基金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2023年四季度初以来,市场已经成立了147只发起式公募基金产品,其中有55只为被动指数型基金,占比约为40%。
简言之,基金公司自购自家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释放了其对自家产品的信心,宣布“与投资者站在一起”。但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随基金公司自购自家产品买入基金前,还要分析基金公司自购产品的风险水平、基金类型以及基金经理管理水平等因素,切忌盲目投资。